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史资料 > 关于对懋公上源世系的进一步考证

关于对懋公上源世系的进一步考证

编辑:家族联谊会 时间:2024-03-10 点击:

对懋公上源世系进一步考证的报告

 

  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族史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宗就是爱国爱族,重视族事发展并积极奉献作为。敬祖一般是不惜努力去实现先祖们生前的夙愿和适时开展一定形式的对先祖的追思感念活动。

  谱牒文化起源于皇家,逐步发展到官宦人家,最后走进百姓家。古往今来谱牒文化的表现特点是达贵者显赫详细,弱势者轻淡粗略,罪孽者甚至不载。凡是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名望的先祖,他们都有查证弄清自己祖根源流的夙愿。我们的懋祖也有,只是早前苦于自己事务繁忙并幼子尚未醒事,难于告知,待到自己年迈垂危时无法再向幼子说起。琏祖弃官为民移居泼机小平坝后也有引领子孙到毕节祭扫祖墓之心,可是面对子走孙幼的实际亦是无能为力,以至本族南迁前三代祖墓失考。还有应明祖抄写谱牒、琳祖拟写谱稿、芳阶公有达公艰辛撰谱,等等,历代先祖的所作所为正是不惜余力为查理祖根源流而奉献作为的写照。

  本族家族联谊会2010年成立以后,又特别是家族2011年进行第四次修谱活动以来,大家怀着感念缅怀先祖、致力促进族史文化建设的心情,拥戴支持着家族联谊会开展了承前启后的寻源活动,随后形成了以先祖琳祖所拟世系为主的懋公上源世系脉络(失考二代)。继后,始终一直寻查不到琳公所拟世系的出处,尤其是对失考两代先祖的名讳及其身世查找不到。因此,许多族人揪心难宁,甚觉难以告慰祖宗、留传后世,故不能释怀,难以搁置,不断苦苦寻查。

  本人也如此,多年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捷条件,不惜花费资金、精力代价,通过网购文稿、付费下载、以及购置百度网盘等各种渠道向相关地方的图书馆、档案馆和网站购置各地大量的老谱资料,重点查阅了鄞县四明桃源【今浙江宁波(琳公所拟世系中的从公及其淹、涵二公等几代先祖的居住地,淹公后到江西任知府,涵公亦跟随到了江西落居,淹、涵二公均于江西吉安吉水亦衍传下有后裔族人,但他们一直不知淹、涵二公到江西之前的情况)】及其周边一带和江苏句容(懋公南迁前居住地,老族谱上也称懋公祖籍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千余支系(部)1368GB的扫描电子版王氏老谱,其间一寻名讳,二查年代,三看谱载下传情况,四佐证相关史实记录,由此获悉到。

  江苏京口开沙(即现在的镇江丹徒,丹徒与句容相邻且接壤)王氏庚分族谱(此谱始纂于明朝正统年间,后经嘉靖、万历、顺治、康熙和民国数次续修)有世系记载:

  三乙(讳益字光远)—三六(讳震字邦顯)—原一(讳伯通字原)—福二(讳福昌)—寿七(讳仕亨)—富十七—明善—源—森、懋、榛、想。

行述记载:

  三乙,讳益,字光远,宋南渡时由山西泽州高平迁扬州江都归化(即江都丹徒开沙),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大理寺。配史氏,合葬江都崇德墅巷,子一,三六。

  ……

  三乙公之九世孙森、懋、榛、想四公都无婚配及其下传情况记载,即情况无考。

  从该族谱中的有关情况记载,可以推测出三乙公系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期人,他的九世孙懋公完全有可能是十四世纪中前期人【从族谱上有记载的亦是出生于十四世纪中前期,这懋公系族中长支系(白塔河支系,今江都有白塔河村),出生于十四世纪前期亦在情理中】。该支系上源世系不明,谱上也言明对其上源世系不清。但有祖传上源世系系太原郡三槐王氏之说,连支系祠堂的对联里都镶嵌“太原”、“三槐”文字。近年来经中华王氏总谱局组织编纂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中也没有他们支系的连接所载。

  附:开沙支系祠堂对联:世泽衍三槐本茂枝繁瞻森肃几筵爼豆焕千秋文物;宗盟联二水源长流远覩容雍昭穆箕裘绍百代书香。支系祠堂大门对联:太原开祚远;江左肇基新。

  就京口开沙王氏中的懋公从名讳、出生年代、居住区域均与我们的南迁始祖懋公相吻合。京口开沙王氏庚分族谱经过数百年来数次续编,这一世系都始终是只挂有名讳而对下线无考,这也与我们欲查的南迁懋公始祖上源世系不清之情形相吻合。

  附:关于我们懋祖的身世情况传述及谱载情况:

  【滇黔地区始祖王懋公是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前期)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懋祖奉命跟随付友德元帅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伐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

  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由于军队补给困难,付友德、兰玉等又奉命班师回朝。懋祖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十二万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祖又随大军一行南征。平定乌撒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祖“威德将军”,驻军毕节。

  之后,朝廷建贵州省的八府九卫,懋祖被任命为毕节卫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卷,许子孙世袭。于是懋祖便正式落业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懋祖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

  同时,本人持三乙公的出生年代、名讳字号、身世履历和居住区域等情况与三槐王氏老谱中所记载的部分先祖(相同相近时期的先祖)比对,认为三乙公应是旦公四世孙中的益公。

  附:三槐王氏老谱中(历经多次续编,迄今各种版本均是如此)对益公的有关记载是:

  “恪(恰),雍(据老谱记载雍公出生于十世纪末)长子,字广渊,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司门郎中,家于越之钱清(今绍兴)。配向氏,丞相文简公向敏中之孙、龙图阁直学士向传式女,封汴梁郡君。子三:实、潜、益。钱清派”。

  “益,恪三子,字子欲,弱冠能文,欧阳文忠雅重之。宋庆历二年(一0四二)【此时间有误(详考三槐王氏老谱,即言公23岁生彻公,彻公31岁生祜公,祜公34岁生旦公,旦公近30岁生雍公,……),益公应该是十一世纪中后期出生人,不可能公元一0四二年就登进士)】登进士,调开封尉、迁陕西防御判官,授通直郎,历兵部郎中。由钱清迁黄岩县(今属浙江)柏山桥头。配□氏。后世玩初。柏山派,玩初世代未详,以下不序”。

  比对显见:京口开沙王氏中三乙公的名讳、进士身份、出生时段和迁徙区域等都与三槐王氏老谱中的益公的基本吻合。所以,京口开沙王氏中的始迁祖三乙公应是三槐王氏老谱中旦公四世孙益公。即三乙公(讳益,字光远)系三槐王氏七世孙。

  综上情况,云贵川渝地区的三槐王氏懋公支系中的南迁始祖懋公的名讳、祖籍区域、出生时代和谱载身世均与江苏京口开沙王氏中懋公的相吻合,应是同属一人的准确度较高。正如《中华王氏源流千字韵歌》中点赞的“江都王懋,威德良将。毕节指挥,代代传芳。枝繁叶茂,云贵渝川。”

  即懋公系三槐王氏第十五世孙。

  言—彻—祜—旦—雍—恪—益—三六—原一—福二—寿七—富十七—明善—源—懋—……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家族联谊会  王雄琥

                                                                               2023年冬

 

  释疑:一、关于上述考查中没有史料佐证的问题。古今史料所载人物传记,均是朝廷或地方主要官员和显赫人物。我们南迁始祖懋公按照谱载及其传述是到了贵州毕节方受封威德将军,并出仕毕节卫指挥,但是连毕节卫志上都无记载,更何况是在江宁(江苏)地方呢。对此,今天找不到(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的各地州府县志集我这里都有扫描电子版,并已进行了相关阅览,基本上可谓是找不到我们所要的证据材料)史料佐证是正常的,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找得到。

  二、上述考证中基本上缺乏直接证据的问题。关于寻查始迁祖上源世系一事,本身就是缺乏直接证据才去寻查的,若是都有了直接证据,那还怎么叫做寻查呢。比如,我们懋公自年轻时代外出,自此与老家失去联系,老家怎能在谱中标注他落籍某某地方,以及后来的情况如何如何呢?所以今天的考证中只能是用双边材料来进行比对,以吻合或基本吻合为要。

  三、的上源世系问题暂时搁置,是否终有一天会自然浮现出来的问题。大家试想,如果没有人去寻查,去下功夫寻查,去抓机遇寻查,那会从哪里浮现出来?就比如说今天正值大家都纷纷将老谱暴晒出来,我们不去翻翻查阅,那待大家都将其老谱收起了或是将老谱修改了,我们又再从哪里去找呢。特别是各地各支系都在不断的对族谱进行续修编纂,因顾及繁多冗杂的因素,不排除对其老谱内容的删改整理会使其一些原载内容丢失。如象今天遍阅各种版本的开沙王氏族谱,仍还保留有上述那“明善—源—森、懋、榛、想”记载的亦只有《京口开沙王氏庚分族谱》了,且《京口开沙王氏庚分族谱》也只是从寿六公下(稗沙大岸派)记叙,它亦并非为统宗谱。其它《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只从寿六公往下记叙,《开沙王氏宗谱》只从寿三五公往下记叙,《三槐堂开沙王氏谱》尚未编纂发行就夭折了,……等上面就根本没有“明善—源—森、懋、榛、想”的记载了。所以,如果我们不去下功夫抓机遇查询考证,不仅不会有懋公上源世系自然浮出的可能,而且还会使寻查丧失时机,永无结果。再者,每一个人,甚至一般人都不可能永久的存活在这世间,今天获取到的成果如果不记载下来,形成一定形式的结论,往后又还有谁人能知晓,且不是犹如未获取到了吗。

  同时,若是将此材料暂时搁置保存下来,留给后人继续考证完善。这一说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谨慎完美的思考,但是我们不妨想想,这是为什么?是说我们今天的条件还不具备考证作结吗,还是说我们做事就应该半途而废不了了之。适时根据背景条件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非是错,也不妨碍后来者的更加科学准确的考证,相反是有利促进后来者的发掘作论。还有资料保存在哪里、需要保存多长时间、能永久都保存传递得下去吗?现实告诉我们,资料的保存传递是需要有完备的条件和空间的,如档案馆、博物馆等,我们家族没有。所以说我们不能采用将材料暂时搁置保存,留给后人继续考证完善的做法,该作何处置就作何处置。再说,就算我们今天所做之事仍然还有误,这也并非妨碍后来者作为,相反应该是后来者的一种助推促进的阶梯。

  还有,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乘势考证,那待后给我们营造的可能不是更充裕的资源,而是真伪难辨的危机。我们今天置身于太平盛世,并已走进科技信息时代,各姓氏各家族都在纷纷寻查上源、完善族史。又特别是面对各地各族老谱暴晒便于(当然便于不等于不花费财力和精力,而且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查阅、新谱编纂原意易失,再加之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总是喜欢人为篡改家谱资料【比如七八十年代泼机王天顺编拟的那段世系,虽既不知出处,已难考真伪,但已被中华王氏总谱局拿来接入江苏句容王氏世系中(如下图);就这段

 

世系我已遍阅江苏、浙江等地多家老谱,王氏族谱中找不到,而在林氏家谱中尚有,单就永福、永寿、永康和永宁这几个名讳到是在很多家族的世系中均能找到。浙江王瑜臻编绘的含有我们懋公及其下俩代先祖讳名的开闽王氏世系图已在网上留传(如下图),等等】,更是让我们的后世族人面对难以甄辩真伪的危机。

 

  四、关于考证的认识问题。寻查考证。寻查,即查找原汁原味的老谱记载内容来与我们始迁祖的情况相对照,寻找吻合(这吻合务必要的就是不加修饰的自然吻合,而不是那些人为编拟的完全吻合)要素,以求基本吻合(如象江苏的金坛义门王氏和常熟王氏老谱中均有王懋这一先祖名讳,虽然名讳、年代和区域都吻合,但是又都是有明确传承下线的。再如江西的硕旧王氏老谱中也有王懋这一先祖名讳,在名讳、年代和谱载情况是战乱外出不详,都与我们懋祖的吻合,但是在区域上毕竟实在是相距太远)。考证,就是参照相关历史的和谱载情况进行核实,擦看其真实度。如名讳、年代、地区和背景等。要素也好,真实度也罢,亦要持抓住重点与适当放松次要环节的观念,利用一般性原则与特殊性情况相结合的思考方法【如论传承后裔的代龄,通常大家会说平均二十多三十岁就合了,但还有不少的特殊情况亦是必然存在的。如象我们的懋祖到琏祖不是就经历了一百多近两百年吗,从懋祖到今天的联字辈十六代人这不是已跨度了六百余年吗,这谁能说是假的。还有不少的支系仍然有十五六代人跨越近五百多六百年吗。……】,客观地决定取舍与科学作出结论。

  五、关于有没有必要到有关图书馆去请出老谱的事。这个问题,应该说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因为今天有关图书馆推出的电子扫描版书籍是原汁原味的图书模板及其内容,既是有什么人为处理的东西都是一目了然的,所以没有必要。若是实在需要这老谱的话,与其花费资财求图书馆,还不如直接找印刷厂将它打印出来。

  六、关于找白塔河支系族人一起对接族谱或是去作基因比对的问题。关于寻找白塔河支系族人对接老谱的问题。当然能找到联络一下互通一下是应该的。但是寻找难,寻找到知情有谱的人更难。切实找与不找都一样。就我从开沙王氏族中出现的几个支系族谱来看,其中白塔河支系属于弱者,极大可能没有独立地编纂得有支系谱。同时,就我找中华王氏总谱局的几位元老打访了解的情况看,开沙王氏家族现在没有成立得有一定层次的家族组织,也没有出现特别积极热心于家族事业的族人。前些年出现一位王珏(上海人)想领衔出面编纂开沙王氏谱,结果没有两年他就逝世了,从此也就没有任何人再来作这事了。所以说我们找与不找都是一回事,要吗不清楚,要吗老谱(一般族人是不会有老谱的)上记载有什么就是什么。

  就进行基因比对的问题,这行为说科学可行也科学可行,说没有意思也没有意思。前久我已应邀参加了一个支系的族亲作了一次基因检测分析,科研所提供出的信息很是滑稽(有关内容就暂不细说),我们几人当时就认为那钱犹如白花,行同被骗。更何况本身寻找白塔河支系族人就难,可能寻找到纯正的白塔河支系族人更难。因此,我们不能诸事都持理想主义去处置。